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安徽省预征社会抚养费办法

时间:2024-06-22 18:22:15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728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安徽省预征社会抚养费办法

安徽省人民政府


安徽省预征社会抚养费办法

安徽省人民政府令 第179号


《安徽省预征社会抚养费办法》已经2004年12月9日省政府第1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

   

省长王金山

二○○五年一月五日



第一条为了规范社会抚养费预征行为,根据《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未取得合法夫妻关系妊娠,或者不符合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的再生育条件妊娠的,除医学上认为不宜终止妊娠的外,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责令其限期终止妊娠。逾期未终止妊娠的,预征社会抚养费。

第三条预征社会抚养费的数额按照不低于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的50%计算。

第四条预征社会抚养费的决定,由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书面作出,或者由其委托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书面作出。
受委托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决定预征社会抚养费的,应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0日内,将预征决定书副本送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

第五条公民有本办法第二条规定情形的,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其委托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及时作出预征社会抚养费的决定,并向当事人送达预征决定书。预征决定书须加盖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印章。
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其委托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作出预征社会抚养费的决定后,应继续督促当事人终止妊娠。

第六条当事人应当自收到预征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一次性缴纳预征的社会抚养费。

第七条预征社会抚养费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由当事人直接到县级财政部门会同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指定的代收机构缴纳;
(二)由作出决定的单位直接收取;
(三)由作出决定的单位委托当事人所在单位代收。
依照前款第二、三项规定的方式收取的社会抚养费,应在收取后7日内缴付前款第一项规定的代收机构。

第八条预征社会抚养费,应向当事人出具省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社会抚养费收据。不出具省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社会抚养费收据的,当事人有权拒绝缴纳。

第九条社会抚养费代收机构应自收到预征的社会抚养费之日起3日内,将其缴入县级财政专户。

第十条当事人终止妊娠的,可以向作出预征决定的单位申请退还被预征的社会抚养费。申请时,应向作出预征决定的单位提交已作终止妊娠手术的证明材料或者自然终止妊娠的证据材料。作出预征决定的单位查证确实的,应自接到当事人申请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将预征的社会抚养费一次性全额退送当事人,并收回预征社会抚养费的收据。 财政部门应自接到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申请之日起4个工作日内,从财政专户向当事人支付预征的社会抚养费。
当事人拒不终止妊娠违法生育的,由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其委托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法决定征收社会抚养费。已预征的社会抚养费折抵等额的社会抚养费。

第十一条当事人对预征社会抚养费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预征决定不停止执行,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不退送或者不及时退送预征的社会抚养费的,依法给予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的行政处分。

第十三条截留、挪用、贪污、私分预征的社会抚养费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

第十四条本办法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

关于做好环保产业发展工作的通知

国家经贸委


关于做好环保产业发展工作的通知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贸委(经委、计经委):
环保产业是环境保护的技术保障和物质基础,是未来经济中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发展环保产业一方面为污染防治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产品;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启动国内市场,拉动需求,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
这次机构改革,国务院赋予国家经贸委制定环保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组织协调环保产业发展工作的职责。在前一段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委分析了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近期工作重点。
一、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环保产业是以防治污染、改善环境为目的所进行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环保产业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环保设备(产品)生产与经营,主要指水污染治理设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备、噪音控制设备、放射性与电磁波污染防护设备、环保监测分析仪器、环保药剂等
的生产经营。二是资源综合利用,指利用废弃资源回收的各种产品,废渣综合利用,废液(水)综合利用,废气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三是环境服务,指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管理与工程设计和施工等各种服务。
我国的环保产业是伴随着环保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进入90年代,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环保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及标准的不断提高,环保产业得以较快发展。据有关单位调查统计,1997年全国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9000多个,职工总数170万?
耍潭ㄗ什?20亿元,年产值522亿元,其中环保设备(产品)产值为235亿元,占45%;资源综合利用(未含废旧物资回收总值,约350多亿元左右)为204亿元,占39%;环境服务为62.8亿元,占12%。环保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为治理污染、改善环境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和?
镏驶 ?
当前,环保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指导。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政策体系不完善,对环保产业的指导和引导不够。二是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国产化水平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
严重,一些急需的污染治理设备还没有自己的制造技术,特别是在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城市垃圾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重点领域,国外设备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三是环保产业市场混乱,存在多头管理、地方封锁、行业垄断的现象,环保企业缺乏公平竞争的市
场环境,特别是层层搞环保产品认定,利用行政权力干预市场,造成市场割据,不仅保护落后,严重阻碍环保产业技术进步,而且挫伤经营者的积极性,不利于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四是企业规模小而分散。目前大型环保企业只占全国环保企业总数的2.8%(其中约65%为兼营),近90%都是
小型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五是环保产品和环境工程缺乏产品标准、技术规范和有效的质量监督管理。六是环保产业市场化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等等。
二、发展环保产业的基本思路和近期工作重点
发展环保产业的基本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以科技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强化政策导向,推进技术进步,培育规范市场,加强监督管理,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环保产业
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环保产业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环保企业发展机制;促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以保障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对环保产业的需求,为环境保护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和物质基础,促进其成为
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期发展环保产业的重点工作是:
1、组织制定全国环保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提出环保产业发展方向。今年的重点是组织制定全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存量、调整结构,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开展,避免一哄而起,防止重复建设;制订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并研究制定相?
涮椎墓睦摺?
2、大力推进环保产业技术进步。加大环保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开发,提高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水平;组织实施示范工程,引进并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快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提高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促进环保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
灰揽考际踅剑俳繁2瞪丁=衲甑闹氐闶亲橹贫ɑ繁2抵氐懔煊蛑卮笞氨腹婊辉谙钟腥济旱绯а唐蚜颉⒗怼⑽鬯淼戎氐懔煊蜃橹凳┥璞腹痉豆こ獭?
3、培育、发展和完善环保产业市场,规范市场秩序。根据国务院领导关于国家经贸委要认真抓好质量管理的指示精神,协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加快建立环保产品标准体系,加强对环保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今年的重点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关于规范环保产?
凳谐〉囊饧罚跃】煨纬捎欣谄笠倒骄赫氖谐』肪场?
4、加强对环保企业的宏观管理和指导。现阶段发展环保产业并不是要新建一大批环保企业,而是要依靠现有机械制造企业,使闲置能力得到充分发挥。针对当前环保企业小而分散,没有龙头企业的现状,按照优化结构和“三改一加强”的原则,扶持优势企业;鼓励跨地区、跨行业的?
希识确⒄勾笃笠岛推笠导牛谌舾闪煊蛐纬闪菲笠担岣呋繁F笠倒婺Pб婧褪谐【赫芰Α<忧慷灾行⌒突繁F笠档闹傅肌⒎龀趾头瘛7龀忠慌⒄骨熬昂玫母咝录际趸繁F笠担俳咝录际醪返牟祷⒄埂;剿骷忧炕繁2敌幸倒芾淼陌旆ê突繁F笠捣掷嘀傅嫉囊
饧?
5、认真组织开展环保产业示范试点工作。为推动环保产业健康发展,我委将上海、山东、沈阳、无锡作为全国环保产业示范试点省市。
6、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分析环保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环保产业发展机制。今年的重点是协调有关部门研究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机制;为进一步推动全国环保产业发展工作,拟研究提出《关于加快发?
够繁2档囊饧罚源俳繁2到】捣⒄埂?
7、积极筹备和组织召开全国环保产业工作会议。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工作的经验教训,对进一步做好全国环保产业发展工作作出安排和部署。
三、做好环保产业发展工作的要求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及示范试点省市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建立经贸委(经委)牵头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参加的环保产业协调机构和强有力的办事机构。在机构改革中要理顺关系,各地经贸委要切实担负起宏观调控部门牵头和组织协调的作用,切实加强对环保产业发展工作?
淖橹斓肌?
2、明确定位,履行职能。各地经贸委负责组织协调本地区环保产业发展工作,主要职责是:组织制定和实施环保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研究制定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机制;推动环保产业技术进步,组织实施示范工程和重点领域重大装备国产化;培育和规范环保产业市场,制定?
谐」嬖颍娣妒谐≈刃颍恍柿考际跫喽讲棵偶忧炕繁2分柿考喽焦芾恚欢曰繁F笠凳敌泻旯酃芾砗椭傅迹忧炕繁2敌幸倒芾怼?
3、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弄清本地区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着手制定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环保产业发展方向和对策措施。各地区要紧紧围绕国家经贸委确定的近期工作重点,结合本地区实际确定各自的工作重点,并做好参加全国环保产业工作会议?
母飨钭急腹ぷ鳌?
4、针对目前环保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省级经贸委要会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加强对环保产业市场的监督管理,培育、完善和规范本地区内环保产业市场,打破市场封锁,制止不正当竞争,建立一个开放、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运行机制;加强对环保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
5、研究制定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政策和法规。各地经贸委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鼓励和扶持环保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如投融资政策、排污费支持政策等,增加环保产业方面的投入。
6、示范试点省市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环保产业的实施方案。包括:发展环保产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内容、主要措施,并附上优先实施的环保产业重点技术进步项目规划。请将发展环保产业的实施方案于1999年8月底前报我委,并及时报告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及试点过程中
遇到的问题。



1999年5月21日
加强人民陪审 促进社会和谐

林文清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理论,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实施,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

  一、几经波折,我国的陪审制度有了新进展

  最早将陪审制度引入中国的是清朝的沈家本先生。1906年,沈家本在组织起草《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时,把陪审制度作为一种司法民主制度由西方引入中国,但因封建顽固势力的抵制以及随后清王朝的覆灭而未出台。

  1932年,中国在江西革命根据地正式引入陪审制度,并在吸取苏联陪审制度的基础上明确规定“陪审员是各级法庭的法定组成人员”,开始了人民陪审制度的实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共产党领导的地区实行了人民陪审制度。1949年,新中国成立,继续实行人民陪审制度。在《共同纲领》和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人民陪审制度。”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国的司法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陪审制度也被废除,直至粉碎“四人帮”后才得到恢复。1982年修订《宪法》时,没有把人民陪审制度作为宪法原则写入,在《刑事诉讼法》中仅作了原则性规定,并且,在合议庭的组成上,用了若干“或者”表示法院对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的可选择性。 这种法律规定上的弹性导致了实质上的形同虚设,执行上陪审员的大量缺位。

  2004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我国的人民陪审制度得到进一步重视,开始进入发展上升时期。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陪审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了共和国的法治进步。 2007年1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全国优秀人民陪审员座谈会,罗干、顾秀莲、肖扬等领导接见全国优秀人民陪审员并为我们颁奖。上台领奖时,中央领导与我的几句亲切交谈令我记忆忧新。他翻开荣誉证书看了看:“你是林文清吗?来自哪里?本职工作是什么?”我说:“是。我来自革命老区——龙岩上杭,是一名中学教师。”“你既要教书又要当好人民陪审员,一定很累。”“我不累。中央领导更累!”2007年9月3日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法院人民陪审员工作会议,罗干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推进司法民主,促进司法公正,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2007年10月31日,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第一次全省法院人民陪审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陈旭院长作重要讲话,我省的两个全国优秀人民陪审员先进单位(厦门思明区法院和福州鼓楼区法院)和两位全国优秀人民陪审员(我和泉州的彭和平)分别作了典型发言。 2008年10月27日至31日,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举办首期全省法院人民陪审员培训班,全省155名人民陪审员参加了集中培训。非常荣幸,在隆重的结业仪式上,作为龙岩市的人民陪审员代表,我上台从省法院马新岚院长手中领取结业证书。

  自2005年5月1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实施以来,人民陪审工作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7年1月,作为一名人民陪审员,我被上杭县政协选聘为社会法制与民族宗教委员会委员。2007年5月,福州市人大常委会聘请省优秀陪审员王建伟担任市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委员。福州市鼓楼区法院还实行人民陪审员列席审判委员会的制度。为了端正司法礼仪,维护司法形象,上杭县政府和县法院非常重视县政协“关于统一人民陪审员服装的建议”的提案,上杭法院的人民陪审员在全省率先有了统一的服装。在上杭县法院,从院领导、法官到书记员,都非常尊重人民陪审员,合议庭评议案件,总是先让陪审员发表意见。人民陪审员的许多观点成了判决书中的内容,甚至在不少案件中,陪审员的见解成了多数意见。他们对陪审员的尊重,不光是对陪审员本身权力的尊重,还是对陪审员人身的尊重,更是对法律的尊重。

  二、完善人民陪审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

  肖扬同志指出,《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单行法律。它的公布和实施,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作为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人民陪审员制度契合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司法审判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保障,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平安与和谐。

  1、以人为本——人民利益得以体现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2008年10月30日上午,省人大法工委游劝荣主任,在全省法院陪审员培训班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人民参与有序的司法活动的非常重要的司法制度,它体现的是人民司法的人民性。它是一种国家制度,是公民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参与审判是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体现。由人大任命的人民陪审员代表人民参与审判,在司法审判中与法官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可以强化审判的透明度,对法官形成一种心理上的压力,有利于督促职业法官严格执法,促使司法进一步公开,防止司法的“暗箱操作”现象。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设置,就是通过吸收民众参与审判的机制,切实解决司法办案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使审判权的行使贴近民众生活,体现社情民意,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全面——审判制度更趋完善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党的群众路线在人民司法工作中的具体表现,是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活动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重要途径,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人民陪审员制度更现实的价值还在于通过发挥陪审员在社会阅历丰富、熟知社情民意等方面的优势,帮助法官克服因职业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使司法审判更加准确地反映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法官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同形形色色的案件打交道,同各种各样的当事人打交道。由此法官们容易丧失对社会事物认识的敏感性,从而偏离当事人看问题的思维模式。对许多案件,普通公众看来影响比较大,问题比较严重,但是法官的职业定式化思维决定了他们认为司空见惯,无惊奇可言。这些职业上的偏见往往会造成法官处理案件的责任心不强,态度不端正,因而可能导致对案件处理的质量不高,容易造成司法不公。实行人民陪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专业法官由于专业的视角或行业的利益所出现的某些偏向”。可见,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使司法审判体制更趋完善,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增强司法权威。

  3、协调——社会关系更加和谐

  2008年11月6日,福建电视台的法治时空栏目,上杭法院的温非凡院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人民陪审员在法院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进一步扩大了司法审判的社会效果,提升了法院的司法公信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人民陪审员每参与一个案件的审理,既是一次自身的法律熏陶,也是一次对外法制宣传的过程。人民陪审员通过在法院工作的亲身经历,向周围群众表达自己担任人民陪审员的感受和对法院的赞誉,有利于提高法院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公正司法形象。人民陪审员还可以进行个案解释宣传工作,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促进审判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4、可持续——审判事业再上新平台

  中国特色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所具有的各项功能,使我国的司法审判事业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罗干同志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人民陪审员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实践,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举措,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司法实际,具有很强的现实生命力。随着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不断完善,法院的司法工作将更加贴近民心、符合民意,审判事业将以全新的姿??跎闲碌奶ń住?

  三、加强人民陪审制度建设,推进和谐社会进程

  罗干同志强调,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和人民法院要高度重视新时期人民陪审员工作,并把这项工作作为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采取更加务实的态度和更加扎实的措施,切实抓出成效,把人民陪审员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当前,人民陪审员制度在落实过程中仍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2008年10月30日下午召开的全省法院陪审员座谈会上,人民陪审员普遍反映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工陪矛盾”相当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陪审工作的质量。不少陪审员由于本职工作过于繁重无法提前到庭阅卷,更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法律知识和参加法院组织的各项培训,陪而不审或难审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陪审员的所在单位不把陪审员的陪审业绩作为考核依据从而使陪审员对陪审工作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并且担心过于积极从事陪审工作会被单位领导误认为热衷于搞第二职业,影响自己的职务晋升和职称评聘。

  为了构建法院与陪审员工作单位、陪审员与本职工作单位的和谐关系,切实维护人民陪审员的合法权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保障人民陪审员的陪审时间,调动广大人民陪审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的作用,我们建议县人大或者县政府,制定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具体文件,向社会公示,并函告陪审员所在单位,让他们充分认识支持人民陪审工作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具体文件请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人民陪审工作,各有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特别是人民陪审员所在单位要大力支持人民陪审工作。

  2、人民陪审员所在单位在安排陪审员的本职工作时应当尽量与法院协调,保障每位陪审员有足够的时间由法院安排陪审、培训或法律学习与研究工作。

  3、人民陪审员所在单位应当把人民陪审员所担负的陪审工作视为其本人工作的一部分,并享受相应工作量的出勤待遇。人民陪审员执行法定任务时向所在单位出示法院通知后,无须再履行请假手续。